本文作者:admin

台湾校园民谣如何促进民间文艺交流?两岸嘉宾在沪对话

admin 2024-08-28 02:50:06 384
台湾校园民谣如何促进民间文艺交流?两岸嘉宾在沪对话摘要: ...

8月22日,由上海市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发展研究会(以下简称“海民会”)主办的两岸研讨会“台湾校园民谣之美:传播与青年交流”在上海戏剧学院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作为“2024海峡两岸青年活力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此次研讨会也旨在纪念台湾校园民谣兴起50周年暨传入大陆45周年。

研讨会现场。沪台通 图

1974年,台湾青年歌手叶佳修以一首《流浪者的独白》首开校园民谣先河,接下来李建复、蔡琴、罗大佑等同一风格的青年创作歌手不断涌现,旋即使台湾校园民谣这一艺术形式冠绝当时的流行乐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台湾校园民谣的顶峰时期,有300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问世并流行。1979年,台湾校园民谣通过电台广播节目开始传入大陆,逐步掀起传唱热潮,经久不衰,给两岸几代人的青春增添了难以磨灭的浪漫色彩。

海民会会长高美琴在致辞中说,台湾校园民谣并不仅仅描写校园生活与青春驿动,更不乏抒发思乡情与家国情怀的经典作品,比如《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龙的传人》《爸爸的草鞋》等,至今在两岸民间有着深深的共鸣。

高美琴强调,台湾校园民谣刚传入大陆时,海峡两岸隔绝已久,这一以青年人为主体的音乐传播现象,在客观上成为了两岸交流的前奏,并促使两岸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日渐兴盛。这充分说明艺术传播是无法阻挡的,两岸民间交流也是无法阻挡的。举办此次活动,回顾校园民谣在海峡两岸传唱的过往,有利于理解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影响,推动两岸青年的交流融合更加深入。

台湾校园民谣的领军人物叶佳修、李建复、韩贤光以及青年歌手琳娜等出席了研讨会并分享了校园民谣的创作和演唱的心得。叶佳修总结了台湾校园民谣的特点,一方面可以说是当代知识分子集体投入传承文化的风潮,曲能朗朗上口、词则穷尽雅俗共赏,在校园内个个踌躇满志,“唱自己的歌写文化的传承”,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就是两岸同文同种,特别在青年中的传播异常快速。

随后两岸嘉宾围绕台湾校园民谣的兴起与发展、创作经历与词曲之美、对大陆流行音乐的影响与两岸青年文化艺术交流等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台湾校园民谣对于两岸民间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