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三中全会关键词|如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admin 2024-09-15 12:49:08 55
三中全会关键词|如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摘要: ...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二十大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专栏后,2024年澎湃新闻携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键词。我们将围绕全会《决定》选取关键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进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精准把握,对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和地位的高度重视。

要树立大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就是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一直重视教育科技人才,科技、教育和人才领域的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方阵。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先是以科技、教育为抓手,推动恢复高考,倡导“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后来发展到以科技带动先进生产力,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都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领域的巨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推动了我国的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发挥了教育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了科技对教育事业和人才发展的驱动力,强化了人才对教育科技一体化发展的主体性支撑作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在教育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是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二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三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进一步释放,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向未来,亟需继续深化一体改革,以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因此,自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时隔21年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以专门章节来强调科技创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历史意义不言自喻。

要坚持问题导向。虽然我国在科技、教育、人才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存在不少制度性弱项和短板,尤其表现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综合实力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这也是我国当前科技创新领域的一个重大痛点。为了解决这个痛点,把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影响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各种问题,找到系统性改革思路和解决方案。在更高格局上推动改革破题,打破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职责边界和功能藩篱,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相关领域集体动员、联动布局、协同规划、一体考核,进而在中央和国家层面建立一种打破部门利益的总体协同系统,最终实现实质性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要全面深化改革。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需要一个良性循环系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要全局性和系统性推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局工程、动态过程,需要坚持系统集成,以更高站位聚焦重点、集中力量进行阵地攻克,教育、科技和人才这三个领域的具体改革措施不是各管各的,不是各行其是,而是交叉渗透、相互贯通的。必须从支持全面创新的各方面、全链条谋划推进,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为以“三位一体”改革推动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提供机制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从本质上要求我们在推动改革时进行系统谋划、协同布局,使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各个领域改革目标统一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战略目标上,各个领域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系统性全局性去推进工作、推动改革,要从体制机制上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在教育领域,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把科技发展、学科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统一起来考虑,让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成为学科调整和人才培养的牵引力,让科技成为教育和人才领域改革的引领力量;在科技领域,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把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三股重要的科技力量统筹起来考虑,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作为重要的科技成果研发平台,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放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总体布局中加以定位和考虑;在人才领域,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强调人才交流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鼓励优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有序流动,确保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确立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发挥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作用。

(作者系上海铁路局党校副教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