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3月金融数据表现良好,为全年经济平稳起步保驾护航。
4月13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6.06万亿元,同比增长7%。狭义货币(M1)余额1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6%。
初步统计,2025年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22.96万亿元,同比增长8.4%。
此外,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7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以往惯例,月度金融数据一般是在每月15日之前的某个工作日予以发布,几乎没有在周末,尤其是周日发布数据的情况。然而此次,央行却打破常规,择定周日下午公布相关数据。这一不同寻常的安排,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
在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3月金融数据无论从企业还是居民等资金需求端出现积极变化,信贷和社融水平超出预期,呈现出诸多亮点。另外,在积极财政发挥作用下,社融增量处于历史高位,社融增速呈稳步走高态势;政策靠前发力、预期趋稳下,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回暖、居民端贷款表现可观,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企业与居民需求逐步回暖
3月为传统信贷大月,信贷投放强度季节性回升。
金融数据显示,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64万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信贷增速7.4%,环比提升0.1个百分点,表现超出预期。
分部门看,3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84万亿元,同比多增50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增量分别为1.44万亿元、1.58万亿元、-1986亿元,同比分别变动4600亿元、-200亿元和514亿元。
“3月企业贷款同比多增5000亿元,主要支撑项是企业短贷。”东方金城首席分析师王青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可能与企业经营周转资金需求增加、金融“挤水分”效应边际淡化,以及当月票据利率和债券发行利率走高,短贷对票据和债券融资形成一定替代等因素有关。
王青进一步分析认为,3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同比少增,主要因为年初置换债大规模发行,3月还有较大规模城投平台存量贷款被地方政府债所置换,直接拉低当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不过,当前基建投资增速上行,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水平,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拨付加快,都对新投放企业中长期贷款形成有力支撑。因此,剔除隐债置换因素的影响,3月新投放企业中长期贷款很可能较大幅度高于上年同期。
居民贷款方面,3月住户贷款增加9853亿元,同比多增447亿元,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均有较好表现。其中,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分别新增4841亿元和5047亿元,同比分别小幅减少67亿元和增加531亿元。居民中长贷处于2024年初以来较高水平。
王青表示,3月包括一手房和二手房在内的整体房地产市场延续小幅回升态势,加之政策面支持居民中长期消费贷和经营贷投放,共同支撑居民中长期贷款恢复同比多增。
“综合看,对公贷款仍是信贷增长主力、压舱石作用突出,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均表现良好、合计新增近万亿元,票据融资和非银贷款支撑减弱,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温彬对《华夏时报》记者坦言。
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
金融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7%,与上月持平;M1余额同比增长1.6%,较上月末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
支撑3月M2增速的因素有三个,王青表示,一是当月贷款同比多增,会直接带动存款派生;二是当月及前期用于化债的地方政府债券大规模发行后,部分资金暂时转为城投企业存款;三是在3月政府债券继续大规模发行的背景下,财政支出发力,当月新增财政存款为负,且同比多减49亿元,这也对M2增速有一定推动作用。
“不过,当月非银存款余额下降14110亿元,同比多减12610亿元,显示前期同业存款新规带动非银存款外流态势尚未完全平息,对当月M2增速也有一定影响。”王青补充道。
银行首席分析师倪军在研报中表示,M2增速同比持平,但增幅低于预期,主要由于3月财政存款净下发量少于预期,估计管理层预估了贸易风险,保留了部分政策力度至当下。
此外,M1及社融则如期回升。
“3月末财政开支强度加大,政府存款向居民、企业端转移加快,对M1形成支撑。尤其是年初以来,政府债务化解进程加快,伴随政府债资金拨付落地,城投等相关企业账面资金情况或有所改善。”温彬称。
社融方面,“3月新增社融5.89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社融同比增速从8.2%回升到8.4%,超过市场预期。”研究员周彭在研报中表示,政府债发行较快可能意味着今年重点投资项目的开工建设也相对较快,带动了配套资金需求。
温彬也表示,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要求下,今年一季度国债发行节奏快于往年同期,专项债自审自发地区发行提速,对社融形成较强支撑。
展望未来,4月美国政府宣布征收“对等关税”,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也使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
王青判断,综合考虑当前外部经贸环境变化、房地产市场走势及物价水平,二季度“择机降准降息”时机已经成熟,落地时间可能提前到4月。接下来财政稳增长也将在促消费、扩投资方向进一步加力,政府债券融资规模还会处于较高水平,这些都将推动二季度信贷、社融持续提速。
温彬则表示,4月作为传统的信贷“小月”,叠加当前外部冲击加剧,部分企业和居民的有效信贷需求可能有所回落。但面对外部环境扰动,我国宏观政策还有空间和余力,将根据形势需要和外部影响动态调整,加强逆周期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