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六大信号,四季度政策层面还有哪些重要看点?|深度
来源:国际金融报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
由于时间已近年底,本次会议有可能是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对于2024年经济工作的最后一次全面部署会,凸显出高层对于当前稳经济、稳信心、稳地产、稳股市等一系列紧迫任务的高度重视和有力应对,对于四季度保障我国经济工作各项目标实现圆满收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会议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值得关注。
信号一:强调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会议强调,要抓住重点、主动作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二季度以来,投资和消费增速放缓,房地产下行趋势延续,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仍然严重;CPI增长缓慢、PPI连续下降,通缩压力有所加大;民营企业面临较大经营挑战,就业市场不容乐观;资本市场表现低迷。市场悲观情绪开始蔓延,市场上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恐难以完成的论调和担忧开始浮现。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扩大国内需求。鉴于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分别同比增长5.3%和4.7%,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0%。若全年要完成5%的增长目标,则下半年GDP增速也要维持在5.0%以上。三季度以来,投资和消费增速稳中趋缓,但出口仍表现亮眼,预计内需对GDP的贡献会继续下滑,外需则有所提升。尽管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但考虑到三季度内需依然较弱,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预计三季度GDP增速为4.9%。根据此次会议的部署安排,若存量政策有效落地,增量政策有力补充,则四季度内需将会明显改善,加上出口仍保持韧性,预计四季度GDP增长5.2%,全年能实现5%的既定增长目标。
信号二: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会议指出,要加大财政货币逆周期调节力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对于货币政策不再像过去一样提及“稳健”基调,对于财政政策也没有沿用表述多年的“积极”基调,而是更加务实地强调“加大力度”和“逆周期调节”功能。
其中,财政政策加力主要体现为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根据年初安排,今年我国将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和3.9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保持稳步推进。今年已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有3000亿元投向支持“两新”领域:15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1500亿元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预计10-11月超长期特别国债还有6批次的发行计划将完成。地方政府专项债上半年发行进度相对滞后,但从8月开始陡然提速,月度新增规模接近8000亿元,预计9-11月也将继续保持较高发行规模。为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不排除四季度增发国债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可能,同时进一步放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的用途。
与此同时,9月18日美联储宣布大幅降息50个基点,预计年底前可能还会再降50个基点,这将为我国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提供了较好的时间窗口。
根据近期央行等部门释放的信息,货币政策加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实施有力度的降准降息。央行已宣布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和下调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0.2个百分点,同时视市场流动性状况,还可能在年底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0.5个百分点,持续向银行体系、向市场注入充足流动性。
二是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下,由政策利率调整有序推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存款利率等相应下行。目前MLF利率的调整已率先完成。
三是新创设的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将投入市场。
此外,鉴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中,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将于今年底全部到期,我们预测,今年底、明年初央行还有可能对相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追加新的额度,并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5个百分点,以利于配合做好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文章。
信号三: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通常党的重要会议不会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提出具体要求。本次会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是政治局会议首度明确提出有关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政策要求。
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住房需求仍然低迷。截至2024年8月末,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下降18%,房价持续走低。库销比是衡量商品房市场周期的核心指标之一,目前商品房住宅库销比为6.1,处于历史高位;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下降10.2%。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较大,对投资和消费带来不小的拖累,也给宏观经济运行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为此,会议要求“止跌回稳”其实是对房地产市场运行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划出了政策底线。
会议提出的两项具体措施值得关注。
一是会议明确要求“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城市已经调整了原有的住房限制性政策,仅有一线和部分重点二线城市仍保有限购政策。预计下一个阶段,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大城市仍有进一步调整限购住房政策的可能性,必要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取消限制性购房政策。
二是会议强调“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意图在于推动商业银行扩大房企信贷规模。截至目前,商业银行已审批“白名单”项目超过5700个,审批通过融资金额达到1.43万亿元人民币,支持400余万套住房如期交付。当前房地产市场风险主要是房企流动性风险。多年住房销售不佳导致房企经营收入持续下滑,房企市场化融资难度增加,整体房企资产负债率处于70%以上偏高水平,部分头部房企债务问题现隐忧,房企风险仍然令人担忧。这项措施落地将有助于改善房企的流动性状况,控制相关风险。
预计四季度到明年年初,住房支持政策将进一步发力,促进存量住房加快去化节奏。央行将延续房地产“金融16条”支持政策的实施期限,加大各类房企融资工具的支持力度,满足包括民营房企在内合理的融资需求;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进一步增加对房企的流动性支持,帮助更多在建项目顺利完工。展望下一个阶段,房地产市场有望触及阶段性底部后筑底企稳。销售及房价跌幅有望边际收窄,房企偿债压力减轻,房地产企业流动性风险得以缓释,一线及部分重点二线城市土地市场可能先行边际回暖。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项目可能会加快项目建设落地,房地产投资趋势上可能先抑后稳。
信号四:大力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会议提出,“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
会议明确提出要提振资本市场,这在过往历史中并不常见,可见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多次提出“壮大耐心资本”的目标,但市场表现并不理想,长期徘徊在3000点附近,截至2024年8月底,连续4个月出现下跌,投资者信心孱弱。中央在三季度末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针对资本市场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和热切期盼,稳定资本市场预期对于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意义。
尽管长期资金在我国资本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发展仍存在明显不足。长期资金对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偏低,例如保险资金权益资产占比仅略超过一成;海外长期资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随着中国经济复苏趋势和美联储降息态势日益明朗,人民币资产将逐渐成为全球资本关注和配置的重要对象,这对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资金考核周期实际偏短,由此带来投资目标和行为的短期化,长期投资意愿则相应受到抑制。
预计下一个阶段,政策将在四个方面推出重要举措:
一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坚持投资者回报导向,进一步优化权益类基金产品注册,大力推动宽基ETF等指数化产品创新,以更好地服务投资者,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是完善“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重点是提高对中长期资金权益投资的监管包容性,全面落实3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引导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完善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投资政策制度,鼓励企业年金基金根据持有人不同年龄和风险偏好探索开展不同类型的差异化投资。
三是持续改善资本市场生态,多措并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塑造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良好市场生态。
四是增加央行体系资源和工具对资本市场的支持。下一步中央汇金公司将加大对ETF的增持力度,央行创新设立的两项共8000亿规模全新工具也将为稳定股市发展助力。
信号五:持续加大引资稳资力度
会议指出,要加大引资稳资力度,抓紧推进和实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等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引进和稳定外资”的政策,表明我国对吸引外资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和以实际行动增强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决心和信心。尽管2023年我国吸引外资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波动,但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且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其中,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37.4%,比202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制造业领域引资占比达27.9%,提升了1.6个百分点。同时,2023年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长39.7%,充分体现了外资分享中国市场机遇的热情和对未来投资前景的信心。
未来引资稳资需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是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包括合理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开展放宽科技创新领域外商投资准入试点;扩大银行保险领域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拓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业务范围和深入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内投资试点等。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外资项目清单;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等。三是优化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招标投标制度和公平参与标准制修订等。四是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总部数据流动等。五是完善国内规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高标准经贸协议谈判及实施等。
信号六:守住兜牢民生底线
会议强调“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线,重点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要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
国之大计,民生为本。在发展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也是稳定预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预计下一阶段民生工作将重点聚焦以下方面:
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针对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一方面,要精准分类施策,对青年鼓励其投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就业创业;对大龄、长期失业等困难人员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通过设立合理的认定标准和动态调整体系,确保及时发现、优先服务、精准帮扶。另一方面,要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保障农村居民收入,以推出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新职业的方式,引导城乡就业的双向流动和互融互通。
二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当前,各地区基层财政收支总体上呈现紧平衡状态,部分地区“三保”压力较大。9月25日,民政部、财政部部署为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确保10月1日前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未来各部门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兜底保障措施,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三是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以惠民生实现促需求。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解决居民在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居民负担,提振居民的有效需求。未来民生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围绕群众关注领域,提供更加高效精准惠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近期国家政策连续推出,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系统性增强,涉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消费政策以及民生政策等多个领域。
二是力度明显加大,如货币政策降准降息幅度增大,表明了政策的决心。
三是针对性增强,如针对当前两大资产市场,即房地产和权益类市场的低迷状况推出相关举措。
四是注重创新,推出两项货币政策结构性工具对资本市场融资予以支持,为历史上首次。
五是加强政策协调,强调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支持和协同。
伴随着上述政策落地,相信更加全面系统、更为有力、更有针对性和创新积极的政策,对于一下阶段的经济运行会产生实质性的支持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