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院士:电制合成燃料技术有助于能源独立,不再依赖化石能源

黄震院士:电制合成燃料技术有助于能源独立,不再依赖化石能源

admin 2024-11-06 北京软文合集 11 次浏览 0个评论
黄震院士:电制合成燃料技术有助于能源独立,不再依赖化石能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黄震作主旨演讲

11月5日,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驱动未来能源变革”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黄震在主旨演讲中表示,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增长,在电力需求低谷和风光大发时存在大量过剩电力。充分利用这些低价绿电,制取电制燃料氢氨、醇醚和合成燃料,既可实现新能源有效存储与消纳,又可实现非电能源燃料的脱碳,对于难以电气化的行业零碳化发挥重要作用,将为我国能源变革和碳中和目标达成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黄震介绍,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4.5亿瓦,首次超过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0%,今年6月我国风光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了煤电装机,正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

“但仍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风光新能源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要使新能源成为主体能源,储能不可或缺。”黄震认为,除了物理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电池储能(锂电池、液流电池)之外,燃料储能同样重要。必须利用绿电能量的存储、转化,克服风、光资源波动性大的天然缺陷。利用绿电制取可再生燃料氢氨、醇醚和合成燃料,将实现新能源的有效存储和非电能源燃料的脱碳。

他进一步强调,利用零碳电力制取氢、氨和合成燃料,既提供绿色燃料,又是一种新型储能方式,在储能规模和储能时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便于储存与运输,可实现跨季节大规模储能与广域共享。上海交通大学利用零碳电力,共电解二氧化碳和水制取一氧化碳和氢,再进一步通过费托合成制取长碳链高能量密度的合成液体燃料。这类燃料可以用在车船上,也可以再次发电上网。预计到2030年,电制燃料走向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未来可以通过阳光、水、二氧化碳制备各种可再生合成燃料,最重要的是可以使能源独立——不再依赖化石能源。”黄震表示。

黄震对电制合成燃料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称,其成本很大程度取决于制氢的绿电价格、生物质或碳捕集的成本。电制合成燃料的成本,不能仅从内部看,还要从外部看;不能仅从静态看,更要从动态看,更要看全球碳约束,如欧盟碳关税、碳配额及碳奖惩等的影响。在太阳能和风能得到充分利用的未来,人们可以像今天通过互联网近乎免费地生产和消费信息一样,绿电具有零边际成本特性。

本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驱动未来能源变革”分论坛由商务部主办,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澎湃新闻承办。论坛汇聚了来自政府机构、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的高级别代表和专家,共同探讨新型储能领域的未来发展,为全球能源的未来描绘出更加清晰的蓝图,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成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媒体合作伙伴以来,澎湃新闻一直深度参与其新闻宣传与分论坛承办工作。10月15日,作为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预热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澎湃新闻主办了第七届虹桥论坛“新型储能驱动未来能源变革”分论坛的前瞻沙龙,邀请相关机构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中国新能源与储能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分享成功经验,展望未来趋势,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11月5日,澎湃新闻承办“新型储能驱动未来能源变革”分论坛,并对分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助力提升论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向世界传递“虹桥声音”。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网-亚星开户-亚星会员开户,本文标题:《黄震院士:电制合成燃料技术有助于能源独立,不再依赖化石能源》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