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镜中行旅”上海展出,行旅者如何与城市共生

admin 2024-11-09 09:29:16 7
“镜中行旅”上海展出,行旅者如何与城市共生摘要: ...

澎湃新闻获悉,上海当代艺术馆“镜中行旅”主题展览于11月7日开幕并正式对公众展出。该展是继意大利威尼斯首站后,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以崭新姿态启幕中国之行。展览通过艺术的“介入”,揭示了“城市”所蕴含的无尽幻想、体验与秘境。展出的作品中既有借助于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的创作,也有通过最日常最平实的材料构建的深刻图景。

此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孙文倩策展,邀请了中国与意大利当代艺术的新世代艺术家参展,展览延续和呼应了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主题精神,同时又是全新打造的艺术家作品组合。“‘镜中行旅’展览借助当代艺术这一媒介,将焦点聚于行旅者与城市的共生。在这里,观众不仅能够探索‘无形之城’,也能深入探寻‘无形之己’”。

霓虹灯装置《三百个字》施勇

《代码》系列  林辉华(H.H. Lim)

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完全敞开的三层空间之中,从一楼到三楼的各个角落,不经意间遇到的每个物件,都可能是艺术家的精心之作。从装置、影像到绘画,各种媒介,各类材质。展览聚焦于三个部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现代性抵抗,与精神孤岛—一疯人院。一楼以虚实时空为主题,探讨社会发展的深刻议题;二楼展示现代性对个体与集体的影响,反思当代生存状态;三楼则深入探讨精神领域,通过沉浸式艺术体验揭示人类内心的孤独与冲突。

科技➕艺术 

知名艺术家蔡国强及其团队用cAI™ (读作AI Cai)参与博物馆的场景空间设计,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借助新技术与前沿科技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呈现新的视觉图景。

展览现场 朱佩鸿&赵一霖在《Space O 奇异空间-虚实剧场》

艺术家朱佩鸿&赵一霖的作品《Space O 奇异空间-虚实剧场》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开展设计与创作,在展馆中央构造了一个近乎两层楼高的“庞然大物”,光与色彩融于气模之中,而多个独立的气模组合在一起,共同构建出一个似曾相识却又神秘陌生的场域,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参与感。作为跨学科艺术家,朱佩鸿是一名抽象艺术家,赵一霖Lilyo是一名建筑师。他们的创作以光与空间为主题,思考宇宙星辰之无限的能量。

《极夜花火》杨泳梁

多媒体艺术家杨泳梁以当代语汇结合前沿技术重现东方传统的审美方式和文人情结,用作品连接起传统和当下。其影像作品《极夜花火》呈现的是广东-中国香港-澳门大湾区壮丽的烟火和夜空的光芒。艺术家将现代都市融入东方古典山水,用数字编辑软件对于照片解构、重组,重塑了在历史长河中当代都市的发展变迁,又与中国北宋山水画中描绘的、超现实的自然遥相呼应。作品旨在思考:当城市庆祝现代化成就的同时,光污染给人的幻觉引人深思。作品提出了城市化、商业化和消费主义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它恳请观众停下脚步,思考过去、憧憬未来。

布面油画作品《夏日焰火》 史成栋

《极夜花火》与《夏日焰火》可以形成一种有趣的对照,关于焰火这种易逝物的截然不同的表达。《夏日焰火》描绘的是一种恣意绽放的姿态。“从水中诞生的火焰焕发出流动的光彩,展现出一种从凝滞的日常生活中突围的力量。水与火、静与动的对立被定格于瞬间。”史成栋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绘画专业。他的作品既承接了学院派的底蕴,又呈现出轻盈、自由、绚丽的气氛。

《天咫修月》彩色水墨动画 邱岸雄

跨媒介艺术家邱岸雄的彩色水墨动画《天咫修月》,将志怪小说注入科幻色彩,形成了古今相逢的奇遇,但并非毫无根据的穿越,而是基于唐朝笔记小说《酉阳杂俎》故事中本有的与科学相关的内容,形成自然的转换,作品将志怪神话并置于现代的技术神话叙事,形成一个开放的视角,敞开对世界认知的另一个角度。

《金枝》系列画作 邱岸雄

用荒诞不经结构现实

软雕塑艺术家计文于&朱卫兵是一对活跃于当代艺术圈的伉俪,此次展览展出了他们携手合作的一系列“软雕塑”的作品。他们的作品能够“毫不费劲”地吸引观者进入。观者穿行其间,会心一笑,又留下长久回味。

计文于&朱卫兵于2003年开始合作创作软雕塑。他们使用布、丝、棉等纺织材料进行创作,以柔软、温和、毫无攻击性的材料,营建出园林式的造景、舞台式的陈设,和典型的“中国式”布偶人。作品中透露着调侃,又呈现着追问。

《用棉绳把塌了的墙重新建起来》计文于&朱卫兵

《用棉绳把塌了的墙重新建起来》该作品原先为艺术家一个半月驻地九龙村的乡村艺术实践,如今,这一在地艺术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得以再现。“我站在福建九龙村一座土建的废弃房屋前面,屋顶及里面的木结构已消失殆尽,土墙塌了一半,杂草丛生漫过半腰,在一种苍凉的末日的余晖下。”艺术家把这土墙已倒掉的一半,用1cm粗的白色棉绳以想象的方式把它恢复出来,“它一眼望去是一种恢复,一实一虚,一重一轻,强调重建的部分,又显示其虚无的部分,一种自然力量和人工作为的抗衡,同时也给人以对于废墟的思考和彰显其保护的重要性。”

现场还展出了两位艺术家创作的 《别怕,鳄鱼看不见》《不同的窗口》《危机过去了吗》《这里的鱼不缺食物》《瞧,上帝看着我们呢》《生命在更迭中延续》等作品,构拟了一个个富有戏剧性的场景。织物缝制的材料属性赋予作品一种古朴、圆钝的质感、却又不失灵动,于现实中提取妙趣,既荒诞不经又直指现实。

展览现场《这里的鱼不缺食物》 2018 计文于&朱卫兵 

《这里的鱼不缺食物》 讲的是钓鱼的人和被钓的鱼之间的一种抗衡与博弈。

《不同的窗口》计文于&朱卫兵

《不同的窗口》是艺术家用废弃布料的再创作。

《瞧,上帝看着我们呢》计文于&朱卫兵

《瞧,上帝看着我们呢》讲的是一位全能的、权威的带着上帝视角的“巨人”蔑视地看着人间。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2014年 计文于&朱卫兵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讲的是一群天使抬着一座城从天而降。

艺术家计文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最早从事绘画创作,开始“软雕塑”是受太太朱卫兵的影响。朱卫兵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转型前一直从事服装设计,她跟纺织面料有着天然的亲近。当时的计文于正陷入油画创作瓶颈期,“家里到处都是布,朱卫兵一直给我介绍布,我就关注布了。”而朱卫兵觉得,她不想一直做服装设计,想做更加艺术的事情,但又不能离开布。新的创作媒材给俩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天地。“现在很多人都忘记原来我还画画。”计文于说。

揭示精神的孤独与冲突

此次展览展出的很多关于人类自身境遇思考的作品,将一种真实而不可见的情绪通过艺术的媒介传递出来,在整个场域空间内流动。

绘画与雕塑艺术家张赢带来的两组作品都聚焦于人类在精神层面的“演化”。在张赢的《后现代演化论》创作中,人被转化为景观、动物和植物,“在现代社会的规范与训导之下,个体开始展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人们在社会分类中逐渐异化,主体性似乎与个人身份渐行渐远。”

《异化星系运转系统》 张赢

张赢的另一件作品《异化星系运转系统》呈现了人类精神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荒诞变形。作品聚焦于人在社会关系中的演化,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内心之间的纠缠状态。在现实的压力下,人的精神形变逐渐外化成物品、动植物乃至抽象状态,反映了一种社会性的“进化”。

《屏中市第三精神卫生中心》屏中市

《屏中市第三精神卫生中心》(局部)屏中市

作品《屏中市第三精神卫生中心》是由螃蟹(P)张南兮(Z)圣兽(S)三位艺术家用双手“凭空捏造”的一座城市,是现实的影像,也是虚拟里真实的存在,作品呈现了一座“成立于1024年”的微缩版精神卫生中心,其中病人、医务人员、医疗设备、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营造出古老的精神病院诡异阴森的氛围。

《生存日记》张钊瀛

艺术家张钊瀛长期致力于图像史的研究与实践,本次展品《生存日记》共由38幅绘画作品、2件雕塑作品和1件影像作品组成,深入探讨了个人与集体在“标准系统”中的关系。每个单元的呈现都映射出外部环境对个体或集体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思和回应。张钊瀛认为,人们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回归到“物以类聚”的形态,寻求共同的价值观或信仰,将共同经验经典化,转化为一种信仰意识。

阅读
分享